一节早教课少则一两百,多则四五百,年花费高达上万元甚至数万元。我们既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,却又对名目繁多的早教理念抱有怀疑,更被这高昂的学费吓得一哆嗦。
那么,问题来了,到底该不该让孩子上早教班?
科长给的标准答案就是:往下看
↓↓↓
各位宝妈在考虑这个问题之前,
先问一下自己:
为什么要给孩子报早教班?
期望上早教班达到什么效果?
01
以下情况建议别上早教班
怕孩子输在起跑线——不适合去
周围的人都带孩子去上了,自己的孩子不去的话会不会被比下去?
我们不要被社会的浮躁和攀比控制了。难道将来你的孩子对音乐无感,你也非要逼着他随大流学钢琴吗?
孩子有自闭症或发育迟缓——最好别去
无论早教班宣传得多么天花乱坠:能有效改善孩子的语言,提高社交能力和智商……
在科长看来,这种宣传就像是“保健品能治病”一样不可轻信。早教实现不了干预,更代替不了特教机构的作用。
想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——没必要去
因为3岁以前的孩子主要是跟爸爸/妈妈或看护人学习人际关系,而不是同龄的小伙伴。
小孩子正确的社交路线应该是:
1.和父母/看护人进行亲密地互动(奠定爱和安全感的基础)
2.拥有一个固定的玩伴(熟悉小伙伴的行为模式)
3.有多个相对稳定的小伙伴(懂得简单互动的交往规律)
4.形成自己的小小社交圈(学会与人愉快相处)
“如果孩子提前学爬,那孩子爬楼梯的能力会不会就能超越同龄人?”
为了证明这个问题,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做了一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。
格赛尔选择了一对双胞胎:小哥和小弟,小哥从10个月起每天都要进行10分钟的爬楼梯实验,为期6周。小弟则随性玩耍,直到1岁多点时才开始为期两周的训练。
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,科学家搬来一个5级楼梯台阶,看谁爬得快。结果是……训练晚且时间短的小弟!小弟在10秒钟内就能爬上5级楼梯台阶,小哥却需要20秒。
格赛尔因此得出了一个结论:任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训对象,都存在一个“最佳教育期”!
知道大家看这个结论感觉太晦涩,科长给你们翻译成大白话:
这就好比双十一的时候你很想赶在零点零分抢购心仪的商品,于是吃完晚饭刚过8点你就坐在电脑跟前,目不转睛地盯着购物车,厕所不敢上、孩子没空哄,眼睛酸胀、脖子僵硬。
而你的朋友则是定好了晚上11点55分的闹钟,时间一到,和你一样抢到了梦寐以求的商品。也就是说,你白等了4个小时,有这时间还不如给孩子读个绘本、讲个小故事。
教育孩子也是这个理儿。
只有当孩子的心智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,外在的教育才能起到作用。而过早的教育,往往会违背孩子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,效果恐怕会事与愿违。
在家如何给孩子早教?
早教班可以不去,但是早教不能少。
科长为大家总结了几个关键词:陪伴、对话、运动、阅读、交际、探索。
03
以下情况建议去上早教班
带娃太累,想舒缓压力——可以去
无论是宝妈一人带孩子,还是奶奶、姥姥帮忙带孩子,总会难免身心疲惫。这时候带着孩子去早教班,和孩子一起做游戏,自己也能放松紧张的心情,舒缓压力。
提升自我,想学专业育儿知识——放心去
与其说早教班是让孩子成长,不如说是让家长成长。
专业的早教机构,都有科学、系统的课程体系,针对不同年龄的宝宝,把课程设计得既多样化又有趣。我们可以跟随老师学习符合孩子发展规律的游戏和知识。
想让娃徜徉在玩具的海洋里——尽情地去
早教机构大都有丰富的玩具和游乐设施,比如木马、滑梯、海洋球、沙丘等各种各样好玩的玩具和游乐设施。
估计光凭这一点,很多宝宝也会爱上早教课。
钱多事少闲着无聊——大胆地去
土豪请随意,与其在家大眼瞪小眼,不如去早教班和其他宝妈唠唠嗑,上进的宝妈还能和孩子度过高质量的亲子陪伴时光,何乐而不为呢?
04
如何挑选早教班
选择离家近、交通方便的早教机构
一个需要舟车劳顿才能到的早教机构,既会给宝妈徒增很多麻烦,还会降低孩子因为等待而消磨掉的兴趣和期待。
硬件设施、卫生条件等一定要过关
玩具、设施太破旧,会增加孩子感染细菌、病毒的几率;新装修的机构更要慎重考虑,小心甲醛等有害物质损害孩子的健康。
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和特色
每个早教中心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和特色,比如一些注重情绪的引导,一些侧重艺术细胞的培养。我们要根据自己所需选择相应的早教品牌。
如果你还是拿不定主意,科长告诉你一个很简单的方法,去试听,重点观察以下指标:
孩子是否排斥当前的环境(孩子的感受和喜好最重要)
课堂中的其他孩子是否年龄相当(年龄差距较大的话成长水平不一,有些孩子总是大哭大闹,很影响老师教学效果)
孩子对老师的指令是否理解(主要看孩子的眼神和身体反馈)
简而言之一句话,孩子该不该上早教班,科长给大家的标准答案就是:看家长能力和需求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【科学家庭育儿】国家级出版传媒机构专业团队,联合百名育儿专家与万千家庭一起,专注宝宝的早教、智力开发、性格培养、情商教育、家庭亲子关系处理。
更多育儿难题,关注【微信公众号:科学家庭育儿 (ID:kexueyuer2012)】